時代周報記者 張蕊 發自北京
  日前,全國首家由三甲醫院支撐的廣東省網絡醫院,正式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啟用,患者在社區醫療中心或連鎖藥店就可對接三甲醫院專家。這標志著,三甲醫院已經開始切入移動醫療。
  近年來,移動醫療已經成了一個“大生意”,數據顯示,自2012年至今,我國移動醫療市場已從不足2億元增加至28.4億元。預計到2016年,這一數值將超過70億元,2017年將突破125億元。
  創投市場更是互相追逐,春雨醫生已獲得了5000萬美元融資,丁香園獲得了7000萬美元支持。
  其實,上海市瑞金醫院盧灣分院早有嘗試,由上海當地的移動醫療創業團隊易問醫提供產品設計和技術支持,他們推出了一款名叫“居家醫健通”的APP,為患者提供預約、續藥等服務。
  然而,移動醫療最合理的模式是什麼目前仍在探索。但易問醫CEO王臻告訴時代周報記者:“最後都會回到一個簡單的模式‘人(醫患)——服務——健康’。”
  王臻也是移動醫療創業者的一員,她還是醫療“圈內人”,畢業於醫學院,早年在醫院工作,後來長期就職於跨國藥企。
  正是由於長期的醫療行業經歷,在探索移動醫療創業時,她更關心醫患關係,也正是外界所很難理解的“醫生的專業性要求”和“患者的急切心理”——這種碰撞往往是醫患矛盾的導火索。
  “我曾是醫生隊伍中的一員,我很瞭解醫生的思維方式和特點。”王臻說。在她看來,用一個比喻可以很好地描述醫患關係:一個來自金星、一個來自火星:當疾病發生時,常看到一個在水裡,一個在火里,因為見識不同,狀態不同,感受也大不同。
  王臻告訴記者:“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同樣的感冒癥狀,醫生的腦子裡是怎樣排除最壞的可能性的思維方式,而病人一般的想法是大事化小,最好沒事。”
  因此,在易問醫項目中,並不採用在線咨詢或者掛號的模式,而是選擇了預後隨診,所有的患者都是診後病人,都和易問醫的醫生有過切身接觸。
  由於摸準了醫生的專業性和謹慎態度,這種模式受到了上海三甲醫院醫師的歡迎。不管是中山醫院、華山醫院還是上海市腫瘤醫院,都有很多大夫加入,這些大夫在各自的科室都口碑優秀,受病人信任。他們除了向自己的病人推薦之外,還對王臻的平臺提了不少熱心建議。
  作為一個“圈內人”,王臻一直強調要做一個“聰明的病人”。對醫生而言,他不斷問患者問題,就是希望通過問診瞭解病人更多的病史,這樣才能做出最正確的診療方案。對於患者而言,說一萬句話,不如把自己完整的病史帶在身邊,讓醫生看清楚瞭解明白。做一個聰明的病人,最好的辦法是自己把病史歸檔保存管理起來。
  這對於王臻而言,她似乎切入了一個比較狹小的市場——只針對診後病人。對於這個問題,王臻解釋說她曾服務於默沙東這家知名藥企,她很認同公司創始人喬治•默克的價值觀:“我們應當永遠銘記,藥物是為了人類而生產,不是為了追求利潤而製造的。只要我們堅守這一信念,利潤必將隨之而來。”
編輯:SN146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43migo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